2022年10月初,网上一个记录英国某名校上课场景的短视频霸屏。阶梯教室内挤满了学生,但几乎都是中国学生,甚至连讲师也是中国人(至少是华裔吧)。舆论哗然,声讨英国留学、乃至出国留学太“水”!中国留学家庭每年开销数十万元人民币,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直观感受竟与国内上课差不多,何必留学呢?钱不是都打水漂了吗?出国留学到底值不值?如何解读中国留学生“独霸”教室这一幕?
01 英国大学课堂都是中国人?没看错,但仍有误解很显然,短视频中记录的场景是“上大课”,一般是某个专业课程的讲座(lecture),现场往往集中的都是选择这门课的不同班级的学生。大学、研究生阶段的“走班制”在国内外的教育体制中都是存在的。通过视频内容还很难判断课程名称。不过,不同班级的学生凑在一起上同一门大课,又恰巧都是中国学生、中国老师(或华裔老师),也无可厚非。在全球化的教学环境中,中国/华裔教师任教很正常。在英国大学中,英国之外的欧盟、非欧盟教师的比例很高,几乎占到50%,中国/华裔教师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按上述场景推断,这门课有可能是与中国相关的专业内容,比如中国经济、中国商业学、中国文化导论、中国商法等。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改革开放后与日俱增,全球主要留学目的地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开设与中国相关的专业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么多中国学生选择“中国课程”,恐怕也是为了“赚”学分方便。
02 在全球留学圈中国学生有多少?一般来说,英国大学以及其他留学目的地的高等院校均采取小班教学模式。每班15—20人,大多数情况下不超过25人。国外高校更强调文化多元化,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尽量避免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学生群体比重过大。不过,这种计划、安排与实际招生、录取之间会产生偏差,国外大学的学生多元化最终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
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官方数据,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从1978年至2019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中国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在美国、英国留学市场,中国学生在国际学生中的占比都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在英国留学市场,三分之二的中国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国学生选择商科。这种学级人数、学科人数严重不平衡的市场需求形势,导致中国留学生大量集中在英国大学商科研究生专业领域。一些英国名校商学院的中国学生超过50%,班级中大约有一半学生来自国内。几乎可以肯定,网上短视频中出现的应该是英国大学商科硕士研究生层级的中国学生。其实,很多英国名校商科研究生专业录取标准很高,对本科院校背景、平均分、雅思成绩等都设置了高门槛,但至今仍无法有效阻挡市场刚需,内卷局面明显。另外,以英国为例,相对合理的升学分流模式运行多年,当地学生进入本科、研究生阶段的比例不算高,班里的外国学生多于本地人的情况并不少见。
03 对很多中国学生而言,出国留学为什么是刚需?通过最近20年的观察,中国留英市场商科、研究生扎堆儿的局面已经有所缓解,工程学、计算机、艺术设计、教育学专业的中国学生在逐步增加。如果不是全球疫情影响,中国出国留学市场还会持续扩张。而且,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留学圈已经从公派出国为主,跃迁到90%以上的自费留学市场;从精英阶层留学为主,扩展到快速增长的大众化留学模式。
中国留学圈也成为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经济细分领域之一。在自由市场经济驱动模式下,中国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代表了供求关系的市场规律。国内中等收入人群规模扩大是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根本原因。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中等收入人口数量已经达到4.5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2022年高考,报名考生1193万。同年,考研人数已经达到创纪录的457万。但与此同时,全国本科及以上院校只有1270所,被官方列为名校的“双一流大学”仅147所。中等收入家庭自身的教育消费习惯,以及由此产生的示范效应,强化了考生对名校的追逐。然而,国内名校规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扩大。在当前形势下,高考志愿、考研志愿填报的国际化延伸成为缓解国内重点高校供给不足的重要杠杆。
04 出国留学很“水”吗?按照国际上最受关注的世界大学排名(QS、THE、US News)的统计,中国在THE 2023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中,有11所高校进入世界前200名,即成为世界名校,这是历史上中国高校在三大排名中入围世界名校最多的一次。它们分别是:清华大学(16名)、北京大学(17名)、复旦大学(51名)、上海交通大学(52名)、浙江大学(67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4名)、南京大学(95名)、南方科技大学(166名)、武汉大学(173名)、华中科技大学(176名)、四川大学(196名)。而在同一期榜单上,美国有58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英国有28所。其实,无论是在国内读书,还是出国留学,都是教育资源的选择方式,两者孰优孰劣,很难一概而论,取决于学生个人的目标、能力、体验。近五年来,国内推行“严进严出”的本科、研究生教育模式,严查“水课”、取消“清考”,以纠正过去“严进宽出”的偏颇之处。而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外院校,大多采用“宽进严出”的模式。在招生录取方面,提供多次考试的机会,以及多项录取标准的组合,而不是“一考定终身”。在授课阶段,则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严格要求。其实,国外教育的最大优势是注重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引导性教学为起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教师通过设置项目考察、调研论证、分组讨论、结论演示、论证报告等形式,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频繁互动与交流,从不同侧面细化问题切入点,深化论证过程的严密性,强化不同解决方案的考量。无论国外院校排名高低,上述教学理念一以贯之。即使在中国学生较多的环境中,也能予以贯彻,而不会偏废、改为“中文上课”。而且,身处国外的中国学生,在异域文化、社会、环境的融入过程中所汲取的多元化营养,是国内不具备的,这种学习经历在人的一生中都极为稀缺、宝贵。看似中国留学生“独霸”课堂的一幕,是国际教育领域资源配置不平衡所导致的,但不意味着国际教育质量一定降低。只要国际教育仍存在上述的比较优势,只要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局面不能明显改观,出国留学的刚需便会持续。